资讯中心 News Center
I_SHOP
媒体聚焦  Press


本文转自云南网5月20日《这所怒江山区小学的装备,让广东来的老师都大开眼界

作者:杨茜 李星佺 刘畅 李寿华

编辑:吴珺 卢仰之


       编者按:泸水市格力小学及格力幼儿园,是珠海格力集团在怒江全资捐建的教育配套项目。蔡佳岸,是“维拉坝五虎”之一,也是众多珠海派驻怒江的支教老师代表,她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经验,帮助格力小学提升英语学科教学水平,推动英语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在报名成为一名支教老师之前,珠海第十六小学的蔡佳岸老师不知道有怒江这么个地方。来之前,她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没有电、没有网,或许还要住茅草房。但现实却让她惊喜:怒江很繁华,比想象中好很多,尤其是她支教服务的泸水市格力小学,“这里的环境超出我的预期,甚至这里学校的设备比我们学校的设备都好。”

泸水市格力小学。记者杨茜 摄

       格力小学位于泸水市大兴地镇,怒江西岸,地处泸水市大兴地镇团结村、四排拉多村、卯照村三个村委会交汇处,距州府六库34公里。

有塑胶跑道的运动场。记者杨茜 摄

       初次走进这所小学,其设施与装备颠覆了记者对乡村小学的固有印象:有着真草坪、塑胶跑道的运动场,可容纳两百多人的阶梯报告厅,干净整洁的食堂里贴着一周菜谱,实验室,广播站,音乐室,美术室一应俱全,旁边还有一个幼儿园。“正在考虑为教室配备的交互式一体机,除了黑板前有大屏,每个孩子手中也会有一个小屏,用以互动。”校长吴金凤说。


可容纳两百多人的阶梯报告厅。记者杨茜 摄


音乐室。记者杨茜 摄


实验室。记者杨茜 摄

       在来到这里之前,她在大兴地镇中心完小工作,以前这里四至六年级的孩子,就需要分流到中心完小去上学。吴金凤介绍说,格力小学是原维拉坝完小,建于2000年,校园占地面积2445.1平方米。2009年9月办学规模达到13个班480名学生,班级增多,学生数剧增,办学空前紧张。2011年9月起相继将四五六年级撤并到了镇中心完小,孩子们上学要奔波十多公里山路去上学。


干净整洁的教室。记者杨茜 摄

       为了解决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2017年9月5日大兴地镇格力小学开工建设。这所学校是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为珠海援建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异地扶贫搬迁示范点捐建的配套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由珠海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珠海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承建。


屋顶犹如傈僳族男子的包头。记者杨茜 摄

       学校的3幢主体建筑呈E字形分布,分别用于宿舍、教室、多功能教室,中间由走廊连接,“整个造型寓意三江并流。”吴金凤说,顺着她的指点,记者看到3幢主楼的屋顶,具有浓郁的傈僳族特色:屋顶犹如傈僳族男子的包头。在这里,约98%的学生都是傈僳族。

孩子们在做大扫除。记者杨茜 摄

       我们到达学校时是个周六,正巧遇上孩子们在做大扫除。“我们是全寄宿制学校,考虑到孩子们回家方便的问题,我们每个月上11天课休息4天,今天是孩子们回校的第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就是打扫卫生。”漫步校园,孩子们细心地擦拭地板、窗户,一位5年级女生告诉记者,她和同学们都十分喜欢新校园:“宽敞,不用去远处上学了。”

孩子们在做大扫除。记者杨茜 摄

      老学校受场地限制,仅能容纳6个班、180个孩子,如今新学校已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8人,老师也由原来的13名增加到了30名,“学校最多可以容纳15个班,540人。”吴金凤说。


蔡佳岸是5位从珠海来格力小学支教的老师之一。记者李星佺 摄

       改变,还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

    “我第一次在这里上英语课时,孩子们都很积极、热情,但英语对他们来说比较空白,他们也不敢怎么发声,怕说错。”蔡佳岸说。去年,她响应珠海市教育局号召,主动报名到怒江来支教。怒江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学习的热情,都让她印象深刻,“我们教学以鼓励为主,刚开始上课还需要中英文结合,现在全程都可以英语来上课,孩子们对英语指令已能熟悉掌握。”

       蔡佳岸是5位从珠海来格力小学支教的老师之一,他们分布在德育、音乐、英语、体育、幼儿园,以及阅读课上。“这都是我们乡村小学最薄弱的环节。”吴金凤介绍说,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珠海老师来了后,学校给每个班在每周开设了一堂阅读课,老师带着孩子们讲故事、演课本剧,给孩子们推荐好书,现在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之一。

       据了解,除了长期支教老师,每个月还有来自珠海的送教团到学校来进行教学指导。同时,格力小学的本地老师也在积极“走出去”。30位老师已有12位到珠海进行学习培训,未来这样的培训将覆盖到所有老师。“这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让我们收获了很多来自珠海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吴金凤说。




学生作品。记者李星佺 摄

       有了充足的场地和师资支持,如今这里的孩子们也有了多种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可选择。运动场上,是足球小组、板羽小组活动的地方;报告厅里,孩子们在学习傈僳族特有的民歌曲调摆时;在美术室,孩子们跟着老师创作石头画,他们笔下的怒江、星空下奔跑的小人,让人感叹孩子们闪闪发光的想象力……

       就如蔡佳岸所说,这里的孩子对生活中所有可见可接触都充满了兴趣,他们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表达。


学生们在上课。记者李星佺 摄

       今9月,蔡佳岸就将结束一年的支教工作,离开怒江。但来自珠海的教育帮扶,将依然在这里继续。2016年8月起,珠海市对口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珠海从人才技术、产业帮扶、民生改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入手,走出了深层次、宽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帮扶怒江模式。

▲学生们在上课。记者李星佺 摄

       一个地处西南边疆,一个位于南海之滨,怒江与珠海穿越两千公里的山水阻隔,结出了深厚的江海情深,为怒江大峡谷的孩子们插上了一双追梦的翅膀。